心身機能活性運動療法

「腦」、「心」、「身」的認知訓練

療法起源及理論

心身機能活性運動療法(下稱「療法」)由日本小川真誠先生於1983年研創。在2001年,小川先生更成立NPO法人日本心身機能活性運動療法指導士會,並積極將「療法」推廣至日本不同的長者服務單位,包括日間中心、安老院舍等。同時,他更分別於1997年和2005年將「療法」推廣至台灣和上海;現已於兩地的安老服務單位廣泛使用。

有別於傳統的腦退化症 (又稱老年癡呆症或認知障礙症) 治療,集中改善患者的認知和記憶能力;而此「療法」則着重改善患者腦、心、身三方面的平衡發展和機能恢復,從而減慢腦退化症患者的衰退。它透過專門的器材,包括活性溫熱板、腰安定裝置、手指棒、健康環、高爾槌球、檳果投擲、回想療法以及機能評估,並配合系統及持續性的訓練程序,以改善患者的認知及心身機能。

心身體操

體操共分4套運動,包括「拍手運動」、「登山運動」、「展翅運動」及「萬歲運動」。此套運動具有刺激手部穴位及改善長者伸展能力的作用。

溫熱療法

利用溫熱板依次為長者溫熱手、肩、頸、足及膝,以達到促進血液循環、緩和緊張情緒、減輕疼痛等作用。

手指棒運動

利用手指棒進行不同的按摩及運動,以刺激手部穴位,並強化手指的肌力;此運動能促進大腦活動、增強記憶及專注力。

健康環運動

利用健康環進行一系列的帶氧運動,有助消耗卡路里、鍛練及強化肌肉、增強心肺功能、增強身體的協調性及培養節奏感。

高爾槌球

高爾槌球運動由門球、高爾夫球及檳果投擲三項運動組合而成;運動以小組比賽形式進行,能加強長者的社交能力、提高手、手指、手臂的肌力,並強化大腦的活動。

成效研究

「心身機能活性運動療法」(下稱「療法」) 研創至今已近30年,在日本、台灣及上海等地推行並得到普遍的認同和肯定。現時,在日本、台灣、上海等地的醫院及長者服務單位已廣泛應用此「療法」。根據於上述地方進行的個案追蹤研究顯示,患者在接受3個月訓練後,已有初步的成效,情緒及反應有顯著改善;在持續的訓練下,繼而在認知功能、記憶力、活動能力、溝通能力及自我照顧能力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。

本土化成效研究

為進一步了解「療法」對本港認知障礙症患者的療效,東華三院於2011年10月至2012年9月與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合作,進行本土化成效研究。是次研究採取了相對等控制組設計(nonequivalent control group design),設立「實驗組」(experimental group)和「對照組」(comparison group)進行實驗,以結構性面談(structured interviews)形式進行問卷,並運用統計方法分析數據。

研究對象為已確診患有早期或中期腦退化症的患者及其照顧者。參與「實驗組」長者合共32人,接受為期3個月的「心身機能活性運動療法」;而「對照組」長者則有22人,接受一般的日間護理中心服務。

研究結果反映「實驗組」長者在認知能力、生活質素及情緒方面均有顯著改善,而其效果於接受服務的首三個月尤其明顯。「實驗組」在身體活動機能的項目中,相比「對照組」在同時段的改變,有顯著優勝。加上「實驗組」在認知能力、生活質素及情緒方面的改善比「對照組」更為顯著,就說明「心身機能活性運動療法」以運動作為訓練形式的方法,有助改善患者的心身狀況。